学院动态

“三下乡”·青春行(五)|儒乡礼韵承千载,星火青春践真知

上传时间: 2025-09-02   浏览:0

        七月曲阜,孔庙古柏在风中簌簌低语,南元疃村的青砖灰瓦间,一群身着蓝色队服的青年正以脚步丈量千年儒乡。7月22日至29日,青岛恒星科技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儒乡礼韵”实践团执“文化+科技”之笔,于齐鲁大地绘就乡村振兴的青春画卷。他们穿梭街巷,深入孔府、孔林、孔庙及周边村落,凝神描摹古建筑飞檐斗拱的层叠线条,指尖轻触碑刻斑驳的岁月痕迹。实践团成员架起镜头,捕捉非遗传承人演示的古老仪轨,留存村民口述的鲜活乡音。走访调研中,他们与乡贤、文旅从业者倾心畅谈,融合专业所学,共探如何以数字画笔活化儒家礼乐瑰宝,设计沉浸式文旅脉络,为古老村落注入跃动生机,让沉淀千载的儒风雅韵,在新时代焕发为撬动乡村发展的蓬勃力量。
文化探源·古礼新解:当千年儒学遇见青春视角
        实践团成员在孔庙的杏坛前驻足,细细品味着“礼”的深层内涵。在与当地儿童和村民互动中,实践团成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儒家礼教的现代意义,并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生动形式重现传统礼仪场景。这种“活化”方式不仅激发了村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也引发了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传承路径的思考,让“礼”从典籍中走出来,融入乡村生活的日常细节。科技赋能·云端共赏:让儒学文化走进数字时代。
匠心传承·非遗焕新:让传统技艺走进现代生活
        实践团成员走进非遗工坊,跟随匠人学习拓印、篆刻等传统技艺。他们运用新媒体技术,将制作过程拍摄成微视频,上传至短视频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并体验非遗魅力。同时,实践团成员设计文创产品,把儒家文化符号融入现代生活用品,让传统技艺走进年轻人的视野。在与村民的协作中,实践团成员不仅深化了对非遗价值的理解,也为乡村文化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文旅融合·智绘乡景: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在调研走访的基础上,实践团结合当地资源特色与游客需求,提出“文旅融合+数字赋能”的创新发展路径。为村落设计串联文化景点与民俗体验的旅游路线,打造 “文化 + 体验” 模式。使游客们不仅能够领略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还能亲身参与传统礼仪、非遗手作等互动项目,实现从“观光者”到“体验者”的角色转变。同时,让游客们能够感受到深深的儒家文化的浸润与心灵的共鸣。
        从晨曦初露的孔庙传来阵阵朗朗书声,仿佛穿越千年时光;在非遗工坊中,艺术品在巧手间轻盈飞舞,勾勒出传统工艺的细腻图景;智能导览的提示音在古村巷道回响,引导游客沉浸式探索历史奥秘;村民们朴实笑脸洋溢幸福,映照出乡村新生活的蓬勃生机。实践团成员怀揣青春的激情与智慧,深入田野乡间,精准解码文化遗产的深层基因——他们访谈老艺人、整理古籍资料,梳理文化脉络,激活传统血脉的现代活力。
END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宣传部出品

图文|旅游管理学院

编辑|郭琦

初审|徐嘉怡

复审|张晓艳

终审|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