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德州,烈日炎炎,7月20日至7月26日,青岛恒星科技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星火乡传”实践团奔赴陵城区边镇西于架村,展开了为期七天的基层服务实践。实践团成员深入田间地头,在骄阳下挥汗如雨,帮助乡亲抢收作物,感受泥土的芬芳;他们活跃在热闹的展销会上,热情叫卖,精心布置展位,向八方来客推介当地特色农产;团队还聚焦乡村非遗,开设手工艺课堂传承编织技艺,并引入电商直播新渠道,支起直播间为乡土好物代言,拓宽村民增收路。从晨曦微露到暮色四合,实践团成员穿梭于村落巷陌,用汗水浸润每一寸乡土,细致体察村民所需,依托旅游管理专业所长,精心规划乡村旅游动线,为乡村发展注入智慧动能,切实以青春之我赋能乡村之兴!
在西于架村的田间地头,实践团成员们头戴草帽、脚踩泥土,跟随农户学习玉米种植、了解灌溉技术,亲身体验农耕劳作的辛苦与收获。他们用镜头记录农事场景,将一垄垄青纱帐变成“直播+农业”的创意素材,为打造乡村特色农产品品牌注入新思路。一位团队成员感慨道:“真正站在田地里,才懂得‘粒粒皆辛苦’的分量,也更明白了乡村振兴的意义。”
在西于架村的展销会上,实践团成员们化身“带货达人”,手持自产的优质玉米面窝头、手工编织品,向络绎不绝的村民和游客热情推介。他们结合专业知识,巧妙运用电商平台和短视频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到乡村产品的独特魅力。一场直播下来,订单量不断攀升,村民们笑逐颜开。实践团成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青年一代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与担当,也为西于架村的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与可能。
在西于架村的老巷深处,实践团成员探访了掌握传统手工编织技艺的老人。他们仔细记录编织流程,尝试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相融合,打造兼具实用性与美观性的文创产品。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手工艺背后的匠心故事,让沉睡的技艺焕发新生机。一位老人抚摸着学生们制作的编织品,欣慰地说:“老手艺有人记着,就是最好的传承。”实践团用创新思维激活乡土文化,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温度,也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独特光彩。
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成为实践团成员课堂上最生动的教材。通过亲身参与农耕劳作、展销推广和传统技艺挖掘,实践团成员不仅加深了对乡村发展的理解,也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他们将田间地头的所见所感带入讨论,结合理论知识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这种从实践中提炼问题、深入思考的过程,使他们在课堂上的发言更具针对性和建设性。每一次与农户的交流、每一场直播背后的策划、每一件文创产品的设计,都成为实践团成员学业研究的鲜活案例。这样的双向互动,既推动了乡村发展的深度与广度,也让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成长,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END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宣传部出品
图文|旅游管理学院
编辑|郭琦
初审|徐嘉怡
复审|张晓艳
终审|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