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机制:质性研究在旅游领域的价值与路径
姜教授强调,在旅游研究日趋多元和跨学科的背景下,质性方法能够更好地回应“人”与“地方”、“体验”与“意义”等复杂议题,尤其适用于文化旅游、酒店体验、旅游行为心理等研究方向。她通过分享自己近年来在乡村旅游社区参与、酒店服务体验感知等课题中的质性研究实践,详细解析了如何通过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法捕捉旅游现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些案例生动展示了质性研究在揭示现象背后深层逻辑方面的独特优势。
方法融合:提升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讲座中,姜教授还特别讨论了质性与量化方法的结合使用,指出在应对复杂旅游系统问题时的整合优势。她以当前旅游热点问题如数字化转型下的游客行为、酒店服务体验感知、遗产旅游的地方认同等为例,说明多方法融合的研究趋势和实践路径。姜教授强调,混合方法不是简单的数据叠加,而是要通过研究设计的创新实现方法间的互补与印证,从而产生更具说服力和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技术赋能:质性分析软件的应用创新
随着技术的发展,质性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姜教授重点介绍了NVivo、MAXQDA等质性分析软件的应用技巧。“这些软件不仅能够提高研究效率,更能通过可视化分析,帮助我们发现数据中隐藏的模式和关系。” 她通过实际案例演示了如何使用软件进行编码分析、理论建构和结果呈现。“编码不是简单贴标签,而是一个理论化的过程。我们要通过不断比较和反思,从数据中提炼出有解释力的概念和理论。”姜教授的建议具体实用,为教师们掌握现代研究工具提供了明确指导。
科研提升:教师的角色与能力建设
姜教授提出,教师在推动学科方法论进步中扮演关键角色,应不断加强自身方法训练、参与学术共同体对话。姜教授还特别强调了研究方法教学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自己做研究,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研究。质性研究方法的教学需要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方法意识。学院应进一步搭建科研支持平台,组织方法工作坊、学术沙龙等活动,形成良好的研究方法文化。同时,姜教授还分享了如何将质性研究方法融入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研究思维和实践能力,实现教研相长。
本场讲座不仅系统梳理了质性研究的理论脉络,更提供了大量可迁移至科研与教学中的实用策略。姜文琼教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丰富案例的解析,帮助教师们突破了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开启了旅游研究的新视角。同时,本次活动也体现了学院对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的高度重视,通过方法论培训促进师资队伍学术素养的全面提升,为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旅游人才奠定基础。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宣传部出品
图文|旅游管理学院
编辑|丛子翔
初审|李亚桐
复审|张晓艳
终审|孙和